一个朋友问我,练了这么多年瑜伽,怎么没见我的朋友圈发过一张练瑜伽的照片。
生活中的自己确实是不太喜欢拍照的人,每一个珍贵值得纪念的瞬间,几乎都是用眼睛拍照然后让这些片段留存在记忆里记在心里的。每个人源于自己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成就了现在的自己,向外传递的信息不同,所以表现方式也不同。
想起来曾经在一个瑜伽工作坊上提升课,工作坊会给来上课的同学搞了免费拍摄瑜伽艺术照的活动,因为大多数来上课的同学几乎都是瑜伽老师,平时工作教学也会用到自己的专业照片。所以参加工作坊的同学都去化妆拍照了,只有我在教室跟体式死磕。
老师问我,怎么不去拍照。我回答,跟拍照比起来我更喜欢练瑜伽!于是那天上午老师在给我一个人上私教课,对瑜伽的感悟醍醐灌顶,如沐春风。好吧,我就是这么一个瑜伽怪咖!
当然,喜欢拍照的瑜伽练习者也很多,第一次推轮、第一次倒立、第一次穿越做到了很兴奋,于是拍照留念发朋友圈,看着点赞的数量越来越多,自己对练瑜伽越来越有信心,更加热爱练瑜伽,这样积极的反向作用也不错,促成了下次更努力的练习。
只是如果在一个练习瑜伽的场地,时不时要举起手机拍照,多少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向内的专注力,这个磁场会相互影响的,会让人的意识变得扰乱,多少跟瑜伽的本质有些背道而驰。有一些瑜伽馆也没有要求同学上课不能带手机,初学者也会在练习的空档去滑手机,回信息。这是老手们可能按耐不住的会反感,但只是碍于面子没有跟隔壁邻居说出口。
同时朋友圈里发的瑜伽体式照片,也很容易让练习者的小我膨胀,容易让真实的自己走丢。毕竟人们总是无法摆脱社会的惯性,比如碰到一个许久未见的女生,你说你瘦了好多,这个女生会很开心,每一个人都期待成为别人镜头下优质的自己。
瑜伽的本意是连接,连接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,当练习者进入一个体式,需要把所有外在感官去关掉。由外在体式连接内在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,让练习者不断随着深长的呼吸向内专注,内观自己,调节副交感神经。通过体式的工具逐渐认识自己,比如自己的身体、性格、练习的深度、练习的心态。
而瑜伽的体式为啥不叫体形,因为每个体式的背后都是一个哲学的缩影,更是一个能量磁场,比如当来到战士系列,仿佛自己化身成坚毅英勇的战士,通过每一次呼吸不断把能量带到身体中,甚至让每一根手指都充满能量,建立自信勇敢的能量场。
瑜伽是向内观的,而不是向外展现的,多数练习者总是忘记自我连接,却总是向外连接,向外找参照物。会拍照问老师,让老师看这样做体式是对的么?
手放哪里合适、双腿要打开多大或者膝盖向外旋转多少角度等问题,唯独忘记了练习是跟自己连接。 向外求得来的答案,终究是别人的身体的感受。练习者住在自己的身体里面,需要跟自己连接,每一个体式要问自己做到哪个程度最舒适,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参照物去舒适的练瑜伽。
而不要牺牲自己的呼吸,或者忍着身体某个部位代偿的疼痛,去拍一个看起来很厉害很完美的凹造型的照片,这只是网络上虚幻的完美,实际的练习却是散落了一地鸡毛。一个练习者如果能保持坚定不移的练习,改变是自然而然的结果,不需要拍瑜伽前瑜伽后的对比照片,从外在镜头里评估自己的瑜伽练习。瑜伽的内核不在外形上,在内在心灵层面。当内在更有力量更丰盈了,外在的呈现也会随着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