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后弯的深度不是来到手抓脚或者手抓脚踝,或者手抓膝盖,那么这个练习者的腰椎曲度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。多数人在来到后弯有两个状态,如果他想要打开胸腔而肩膀很紧,当来到后弯,这个练习者首先会把膝盖伸直,身体会往胸口的方向顶。
这种状态下并没有把胸腔的位置打开,双肩的位置同样也没有打开,却把肋骨翻得更开。而后弯的根基是腿,腿需要很有力量,就像一颗树的树根一样,地下的树根有力量,地面的树枝和数叶才能随风摆动,并且有足够的柔软度。
比如当来当幻椅时,老师都会提醒同学要把注意力放到脚跟上,当把重力放到脚跟上,脚跟以前的足弓,是空的没有重力的。同样来到后弯的时候,起不来表面上好像是因为上半身没有力量,其实根源是骨盆以下的位置没有力量。
多数练习者都是上半身躯干的位置比较有力量,因为腿除了要支撑上半身的力量不足要任何支撑力了。但肩膀可以做四柱,可以做各种倒立,为什么一到后弯肩膀却打开不来了。因为多数人认为来到后弯,力都应该在肩膀上的,腿没有任何支撑力,一股脑得全都推到肩膀的区域。
这时肩膀受了太多力,没有办法去支撑,需要把力量给分给腿一些。这种后弯的感觉可以在前屈中找到,在后弯的时候也可以去找前屈的感觉。当来到前屈的时候,尾骨会更深入的卷到身体里,后弯的时候就需要把尾骨延展。来到后弯的时候,多数人会想翘臀部,这时需要找到卷尾骨的感觉。
只是让身体微微找到卷尾骨的感觉,实际在后弯的位置,尾骨是卷不起来的,但找到卷尾骨的感觉就能延展尾骨,卷尾骨的过程中要控制骨盆和胸腔。后弯需要大腿前侧的力量来稳定支撑身体,胸腔也需要发力,而胸腔的力源于肩胛骨。
肩胛骨和胸腔在身体前后是对称的,跟肩膀没有关系。好像一棵树的根基是两条腿,后弯能弯到什么程度,只能靠顶上的树叶摆动,上半部分的摆动就需要胸腔控制。后弯下去的时候靠胸腔把身体拉下去,上来的时候靠胸腔把身体拉回来。
骨盆以下只是稳定作用,练习的时候要找到胸腔跟大腿前侧的连接,大腿前侧的连接一直延展到脚背,找到这个觉知就能找到后弯体式中的空间感。
瑜伽里的所有后弯体式不是刻意把身体弯出来而呈现的形状,是身体后侧肌肉稳定去让身体前侧肌肉延展,让腹部得到充分伸展而形成的后弯的样子。如果练习者的身体前侧紧张,可以用后弯体式来伸展身体前侧,做不到轮式可以用骆驼式、新月式、蝗虫式代替。后弯体式不一定越复杂越好,从简单的体式能让练习者找到后弯的空间感,实现了身体舒适的伸展感,找到身体的平衡感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