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的八支分别是制戒、内制、体式、呼吸、制感、专注、冥想、三摩地,在这八支中,瑜伽的前两支,是后面六支的基础。没有前两支,相当于在建一个空中楼阁,现代瑜伽的练习,好像忽略了前两个这么重要的分支,直接跳到了体位和呼吸法。
制戒
第一支就是对行为的限制和规范,人们为什么会忽视对这一支的修行,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受到限制。生物的本性剥削其他生物,从原始人类的应激反应开始,不是打就是逃。而剥削会给练习者带来业报反应的一种结果。帕坦伽利在第一支里,详细解释了一共有5个方面,非暴力、真诚、不偷盗、节制、不贪婪。
比如第一支里的分支不偷盗,生活中当看到别人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,练习者也想去拿去拥有,但瑜伽的智性引导练习者从相反的方向去做,不是去拿而是去给予。制戒将心从占有欲解脱出来,并将带入不贪婪不偷盗的境界。
内制
内制带来自律,清除惰性,练习者更关注对自己的净化,要进行自律得修行,净化练习者的知觉。帕坦伽利在这里提到了满足,不管拥有什么都感到满足。在任何处境中,即便处在动荡不安的处境中,内心保持自然平和。古代的瑜伽士都会苦行,苦行在瑜伽经典里认为是财富的源头,要不断自律得学习,哪怕只是背诵梵文的经典经文,通过声音的振荡,练习者就会得到净化。
瑜伽的第一 二支很重要,瑜伽的修行就像培育一个花园,对花园的方方面面都要关注到。练习者把真正的自我认同于不是真正自我的那些东西,比如认同于身体,认同于想法,通常人们认为瑜伽这个词跟身体方面的锻炼会联系在一起。
体位法
瑜伽的3 4 5分支是关注于身体方面的,第三个是体位法,练习者会做各种各样的体式,帕坦伽利说在瑜伽经中讲体位法很少,只是说平静的坐下放松。很好的修行这个体位会得到到什么结果?练习的时候保持专注,就得到无止境的一致性。不会受到相反元素的攻击。相对性就是在物质世界中,好和坏,痛苦和快乐等,冷热,荣辱,好的名声或是坏的名声。
在不健康的生命状态中,就会受到相对性,二元性得袭击和干扰,为什么帕坦伽利在提到体位,只用了两三个章节,为啥现代瑜伽全是在练体位法。可能他觉得体位法必须由老师去教学生,让老师亲身指导。
身体健康是心智健康的基础,如果修行体位法的目标是正确的,修行瑜伽的目标是为了规范限制练习者的心意。当很好得做体位练习的时候,让身体非常灵活并且有力量,心智层面也能变得柔软。经典瑜伽认为,不同的动物有属于自己特别的力量,有优于人类特别发达的某种感官,所以很多瑜伽体式是以动物的名字起的。比如下犬式模仿一只狗弯曲身体伸展,希望通过模仿来得到动物的力量。生活在城市跟外在的自然世界是相隔离的,瑜伽体位法可以弥补缺失,让人类与自然的状态连接。
控制呼吸
多数人生活中没有意识到呼吸,当做运动和疲劳的时候才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呼吸。瑜伽老师会教授学生在体式中怎么呼吸,吸气做什么,呼气做什么。比如拜日式,每一步都跟呼吸关联的。在控制呼吸基础的阶段,控制呼吸,不仅仅限于瑜伽,中国传统里道家的气功也会控制呼吸。梵文的prana和中国的气,是同一个意思。
整个宇宙都在呼吸,通过呼吸的控制让自己跟宇宙的呼吸协调起来,融入宇宙的呼吸。瑜伽的修行就是要连接起来,通过呼吸控制跟其他的生物宇宙连接起来,从而培养练习者的怜悯之心。这样敞开自己,感受其他生物的各种情感。
身体是有不同层面的,最外层代表食物,婴儿的所有行为都源于向要吃的本能,向里一层是呼吸,能量在身体层面有五个处所,在头部,喉部,心脏,腹部,骨盆,控制好呼吸会让能量在五个地方流动起来,会让练习者有生命力和创造力。气受到阻断人会慵懒,心意感觉到疑虑。当一个人感觉到呆滞的时候,应该先做深呼吸。高级的呼吸控制,是让呼吸非常平缓,在呼和吸的深度长度没有区别,还会有个屏息的阶段。
制感
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生活状态是不太能感知这个的,像每天睡觉一样,感官都收摄回来,不跟外界事物接触,瑜伽终极目标是控制心意的波动。是感官让心意这么忙碌,感官总是在寻求感官的对象,让感官去离开感官对象。制感是从不断向内的呼吸控制中慢慢形成的,感官从欲望的对象上收回,心也从感官的势力中解脱出来变得静止。
专注
日常生活中也是有专注这方面的练习,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专注,没有一定程度的专注什么都做不了。有些时候心意可能更专注一些,在阅读,谈话跟别人交流的时候,或者在运动的时候都需要专注,专注就是把生命力保存在一个地方。
瑜伽的高级阶段是内在的瑜伽,不管现在练习到什么阶段,都要知道瑜伽练习的最高目标及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结果。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中讲了四个态度,友好,怜悯,快乐,祥和。跟佛教的修行有些相通的地方,把四个态度不断向外延伸,从对熟悉的事物到不熟悉的事物,把整个宇宙都包含进来。把本来很遥远的事物,通过专注拉进距离,对于古典经典著作里的瑜伽师来说,整个宇宙都是他的家。
冥想
把目标完全专注在一点上,当专注在一件事情上,对意图和目标有略微的变化。冥想是一种更强烈的专注,在冥想中,练习者体会到放松、延伸、安宁。长时间持续专注就是冥想,而冥想中对感知的对象会产生情感。
三摩地
把专注的目标放射出来,练习者所专注的目标对象没有固有的形体的,是日常经验和日常生活部能体验的一个领域,是很难描述的,三摩地的三个阶段如下:
一阶段
在练习者跟练习者所专注的对象之间,还是有一定分别的。其他一切都消融了,只专注在这个对象上,练习者会体验到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样的。觉察一个植物,会如其所如的看这个植物,就像照x光一样。
二阶段
在所察觉的对象,练习者,感知的方式方法之间没有任何区别,还是有一些心意的活动的。
三阶段
感知的对象如其所如存在,练习者也是如我所如的存在,两者没有任何隔离,可以体验到无止境的喜乐,没有任何需要让练习者与所感知的对象分离,完全没有心意活动的。
专注、冥想、三摩地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,就像一个非常清澈透明的珠宝,在所感知的对象之间,感知者,被感知者,感知本身之间没有任何区别。瑜伽的八支并不是第一步做什么、第二步做什么,有序的序列,而是互相没有关联,是一个整体,所有的这几步都是为了达到共通的目标就是三摩地状态。